顯示具有 來讀書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來讀書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 Hidden Valley Road: Inside the Mind of an American Family

蓋爾文家有12個孩子。光是如何在這樣家庭長大就值得書寫,更何況,這12個孩子裡,有6個人患有思覺失調症。這個曾經被稱為精神分裂的精神疾病,即使是現在,人們對於病因的判定和治療方法,都沒有一個有效的標準做法,也沒有客觀的測試可用做診斷,而蓋爾文家患病的男孩們,陸續發病的時間是在美國的60年代。那是個在《飛越杜鵑窩》的出版、甘迺迪總統妹妹羅絲瑪莉的悲慘遭遇、還有一系列對於公共精神病院對病患的虐待和不當對待被揭發之後,人們才剛開始注意到精神病人權益的年代。對於精神病的汙名化,即使是現在也依舊存在,而家中一次出現6個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我們實在很難想像這將對蓋爾文家帶來何種的衝擊。

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國家如何被搞砸?:當權力讓政權變笨,頻頻做出錯誤決策,國家、國民該何去何從?

如果你對美國的政壇時事有一點基本的了解,那肯定聽過本書的作者塔克‧卡森。他是福斯電視台的當家主播,他的節目時常是收視冠軍。有人說美國偏向共和黨/保守派/右派立場的電視台和節目相較之下很少,所以他和福斯的收視率很好無可厚非,不代表他的觀點就很受歡迎。但我認為媒體立場明顯,偏向民主黨/自由派/左派,讓所有的新聞節目看起來只有一種聲音的狀態並不是健康的新聞媒體生態,也不該因此就否定保守派民眾的想法和存在。而台灣的媒體獲得美國新聞的來源,往往也都是那些主流媒體,所以有時候我們看美國的新聞,就會比較偏向自由派(其實他們的行為一點也不嚮往自由)敘事。但我們不可以忽略保守派的聲音,因為下次有可能就是共和黨的總統參選人當選了,而美國國會也一直不是一黨獨大的狀態。聽到兩邊的人民的想法,對於需要與美國密切合作的台灣來說,非常重要。作為在保守派中最知名的主播,我想塔克的言論的確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國家如何被搞砸》這本書,就提供給我們一個管道,可以更清楚保守派民眾的聲音和想法。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極權基因:中國、北韓與俄羅斯,如何扭曲歷史,塑造統治國家的基礎?

如果你跟小粉紅吵過架,或看他們成群結隊汙染討論區,一定會看過他們嗆說「多讀點書吧」、「多讀點歷史吧」,彷彿人均歷史學家。我們先不管那些小粉紅可能拿著華為手機住在漏水的地下室,僅或根本沒有接受過幾年的教育,或是正在監獄裡為了減刑幾天而拼命上網發文的事實,他們的確很愛用歷史來當吵架的素材,只是他們對歷史的認識完全來自於官方編寫的課本,因此我們常會看到他們冒出像是聯合國早就有法律規定台灣屬於中國這類很匪夷所思的言論和世界觀。

2023年3月24日 星期五

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

看這本書的副標,「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個慰藉」,會容易誤會書中主要在講的是個人心理的問題,其實作者要探討的,符合原文的書名,The Psychology of Overeating: Food and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是造成過度飲食這項行為的背後,消費文化、社會背景與科技發展等種種起到推波助瀾效果的現象。

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集體錯覺:真相,不一定跟多數人站在同一邊!

什麼是集體錯覺?根據作者的說法,「集體錯覺就是社會編織的謊言,當群體中大部分的人私底下都拒絕某個觀點,卻誤以為大部份人都接受,他們就會在公開場合附和這個觀點。有時候,這會讓每一個人都去做大家希望他去做的事,最後就都選擇了那些沒有人想要的結果。」要如何造成這種誤以為「大部分人都接受」的情況呢?只要有一群、甚至只要一個這樣的聲音特別大聲就好了。現在網路上到處都是這種現象。

2023年3月3日 星期五

上流教養:當紐約豪門家教遇上第五大道的佛洛伊德

讀完《上流教養:當紐約豪門家教遇上第五大道的佛洛伊德》I Left My Homework in the Hamptons: What I Learned Teaching the Children of the One Percent,可以讀另外一本《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Primates of Park Avenue: A Memoir,同樣都是在講紐約上東城頂級生活圈的生態,只不過《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這本講的是上東城貴婦的生活,《上流教養》講的則是富豪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問題。不過,《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這本書有爭議,紐約時報當初針對這本書做事實查核,發現滿多問題的,而且作者用一種「人類學家觀察居住在上東城靈長類」的態度,跟上東城貴婦交朋友再把她們的問題和行為寫進書裡大肆批判的行為,我不是很喜歡,而我看滿多讀者都說,她明明很想成為上東城貴婦的一員,但她沒有足夠的錢這麼做,所以會用一種批判的態度來看待和解析貴婦們的行為,也讓人反感。我自己覺得後面她說因為自己流產所以那些曾經欺負她的貴婦們都開始關心她了,因為這些貴婦們很多有相同的經歷這一段很胡說八道,因為她等於是假設這些貴婦們沒有作為人的同理心,她們關心她只是因為她和她們經歷過同樣的事。所以讀這本書的時候要小心一點就是了,雖然說的確是輕鬆有趣的閱讀體驗。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家.國.安全:從聖戰士媽媽、德國新納粹到斬首者,在全球「暴力極端主義」時代尋找消弭衝突的希望

這本書建議可以和《ISIS伊斯蘭國的新娘:13名年輕女子與無法離開的寡婦之屋》GUEST HOUSE FOR YOUNG WIDOWS: Among the Women of ISIS 一起閱讀,這兩本書都訪談了那些曾經加入恐怖組織的人們,而《家.國.安全》這本書還造訪了全世界多的國家進行中的「去激進化」工程,看看這些從歐洲到亞洲的各個國家,在防止激進化,以及對待從恐怖組織回來的國民們,有什麼不同的做法。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米奇7號 Mickey 7

奉俊昊執導的新電影《米奇17》Mickey 17已經拍了,現在正在進行後製,預計2024年上映。這是我們名導收割機羅伯派汀森第一次和奉俊昊合作,相信會有不錯的火花。這部電影是改編自一部科幻小說叫《米奇7號》Mickey 7,台灣已經有出版,我也已經看完了。

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保守派書單

台灣的書市有很多美國的翻譯書籍,可能過去台灣人對於美國左派右派的事情既不了解也沒興趣,所以相關的書籍很少,右派保守派的觀點更是稀有。不過這兩年美國保守派書籍不僅在美國賣得很不錯,也開始在台灣出現了,我整理了一些台灣有出版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當然這些書籍就是保守派的觀點,我沒有要大家照單全收,畢竟我們大部分的人既不是美國人可能也不住在美國,看到的問題只是一小部分。但是可以多了解一方的立場,而不是只有單一的聲音,我覺得很重要。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阿富汗文件:從911反恐開戰到全面撤軍,阿富汗戰爭真相揭密 The Afghanistan Papers: A Secret History of the War

我對於去年美軍自阿富汗撤軍時的混亂景象記憶猶新。美軍在花費2.4兆美元、整整二十年的時間之後,倉皇離開這個素有帝國墳場之稱的國家,留下的是崩潰的阿富汗政府、驚慌出逃的民眾,和班師回朝的塔利班。和當年美軍踏上阿富汗土地時的情況,似乎沒有兩樣。相信不僅是美國人,全世界的人都很想知道,美國在阿富汗的這二十年到底發生什麼事。真的如他們一直對外宣稱的,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嗎?

2022年3月11日 星期五

ISIS伊斯蘭國的新娘:13名年輕女子與無法離開的寡婦之屋 GUEST HOUSE FOR YOUNG WIDOWS: Among the Women of ISIS

在伊斯蘭國恐怖崛起的期間,有一個現象是許多人都無法理解的,那就是有來自西方社會為數眾多的女性,跑去加入伊斯蘭國,成為聖戰士的新娘。這些女性不僅僅是狂熱的宗教分子,她們來自各個不同的階級,受過良好教育、高收入的女性不在少數,還有很多甚至是未成年的青少女,也跟隨血腥的浪潮而去到戰火綿延的敘利亞。大家都想知道,為什麼?《ISIS伊斯蘭國的新娘》這本書的作者就訪問了13位曾經加入伊斯蘭國的女性,爬梳這些至今仍是爭議人物的女人生長的背景和加入伊斯蘭國的原因。

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單位 Enhet

我最近讀了一本2006年(台灣在2012年翻譯)出版的小說,叫做單位。這是一個反烏托邦的故事,整體氛圍令我想起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故事說的是在某個不知時期的瑞典,女性只要超過50歲,男性超過60歲,沒有生育或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就會被當成是「不被需要的個體」,而被送進「單位」。單位是一個看起來像是渡假村的地方,所有的商品和食物都是免費的,居民可以培養各種興趣和嗜好,不需要工作,也沒有責任。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貢獻自己的身體,為人體實驗和器官移植所用。單位會依照每個不被需要的個體的健康狀態,分配不同的實驗,如果有器官移植需求配對成功,也要無異議地貢獻自己的器官,直到死去。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沉默的希臘少女 The Silence of the Girls

就算你沒有讀過荷馬的史詩伊里亞德和奧德賽,一定也知道特洛伊戰爭和木馬屠城的故事。絕世美女海倫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私奔,引起希臘眾邦的震怒,繼而遠征特洛伊,開始長達十年的圍城戰。故事述說了諸神與眾王,英雄與戰士,他們的愛恨與情仇,殺戮與死亡。荷馬描寫了戰場上的血腥,但是他對另一個在戰爭裡受苦的人群卻沒有太多的描寫,那就是一般的老百姓。或許打了十年的仗,即使是百姓也都上了戰場,但是不能上戰場的,像是女人,就沒有更多的著墨。而這本書就是在寫這場被永久留傳的戰爭下的女人,而且是戰敗方的女人會遭遇到的事。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群眾瘋狂:性別、種族與身分,21世紀最歧異的議題 The Madness of Crowds: Gender, Race and Identity

台灣的翻譯書市,一向很少看到歐美保守派的書籍,所以我還沒讀這本書之前,以為這又是一個自由派觀點的論述。看了以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我還想作者這麼敢寫不怕被「取消」嗎?查了一下作者Douglas Murray是英國保守派的記者和政治評論家,我在推上大致看了一下,他的評價滿兩極的(就如同所有的右派人士),說他很聰明理性(畢竟是牛津畢業的),也有說他的觀念很投機取巧。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他完全沒有認識,所以純粹就這本書的內容來說我的感想。

2022年2月1日 星期二

GUCCI:精品帝國真實的慾望、愛恨與興衰,時尚黑寡婦驚世駭俗的豪門謀殺案 House of Gucci: A True Story of Murder, Madness, Glamour, and Greed

書和電影我都看過了,這篇有書的閱讀心得也有電影的觀影心得。先說電影好了。去看電影之前,我看到很多評論都說,這是義大利的鄉土劇。做為狗血愛好者,對這電影的興趣就上升不少。去看了之後,覺得有點失望。雖然這是大導演雷利史考特的作品,但電影很平淡,劇情也沒什麼真的很狗血的地方,大概就是拜金女勾引富家公子,富家公子為愛離家,之後又回家掌權,最後被變成前妻的拜金女買凶殺夫的故事,中間穿插了一些家族權力鬥爭的片段。跟我們台八身世之謎外遇換臉催眠機器人複製人這些比起來,簡直是小兒科。全劇真的要看,是看飾演女主角也就是拜金女派翠吉雅的Lady Gaga換個不停的服裝、多位實力派演員的演技、配樂、攝影和佈景,整體說起來,雖然我看完電影之後算喜歡,但真的只能說是普通。

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矽谷製造」的漢堡肉?科技食物狂熱的真相與代價 Technically Food: Inside Silicon Valley’s Mission to Change What We Eat

不知道大家對未來的食物有什麼想像?會是一顆包含所有營養的膠囊吞下去就會飽,還是一團褐色或灰色的爛泥,而新鮮的蔬果肉魚都成了少數人餐桌上的珍稀品?很多人對於未來的食物問題都持悲觀的態度。如果人口繼續成長下去,能否餵飽那麼多人?再這樣無節制地收割取用資源,地球撐得下去嗎?這是很多矽谷科技公司精英的共同憂慮。也因此,越來越多的未來食品新創公司冒了出來,開發和尋找更多現在食物像是肉類的替代品。這本書在寫的,就是作者探訪多家食品新創公司,一窺食物未來的可能性。

2022年1月2日 星期日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天下大亂:川普政府的中國政策,其形成、矛盾與內幕 Chaos Under Heaven: Trump, Xi, and the Battle for the 21st Century

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後怕。對台灣來說,情況一度很險峻。當初在川普當選之前,台灣人有一個普遍的恐懼,就是「川普是個商人,他會為了利益把台灣賣掉」。不是只有台灣人這樣想,中國人也是,所以川普在2016年當選之後,中國人可以說挺開心的,台灣人則是惴惴不安。但後來的發展我們也看到了,台灣沒有被賣掉,川普接了小英的電話,在他任期間賣了很多武器給我們,台美關係一直在變好;中國非但沒有從川普的商人性格得到好處,反而迎來貿易戰、討共檄文、到最後強調中國必須為武漢病毒付出代價這些幾乎是撕破臉的發展。但這並非是從一開始就形成的局勢,而是四年下來川普政府與中國交手後慢慢演變而成的,天下大亂這本書寫的就是其間的過程。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當女孩成為貨幣:一位社會學家的全球超富階級社交圈臥底報告,揭開以性別、財富與階級不平等打造的派對勞動產業赤裸真相 Very Important People: Status and Beauty in the Global Party Circuit

這本書是在講歐美(主要在紐約)頂級派對圈和VIP夜店的勞動產業生態。我對這個世界非常陌生,即使是一般的夜店,我這輩子也只有在大學的時候去過一次而已。我不喜歡那裡的味道、閃爍的燈光、吵雜的音樂、擁擠的人群,我甚至不喝酒,去夜店與其說是玩樂更像是一次不成功的觀光旅遊行程,不覺得好玩也不會再去。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一方面覺得新奇有趣,就像是閱讀一個新被發現的部落的觀察記錄,一方面又覺得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