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矽谷製造」的漢堡肉?科技食物狂熱的真相與代價 Technically Food: Inside Silicon Valley’s Mission to Change What We Eat

不知道大家對未來的食物有什麼想像?會是一顆包含所有營養的膠囊吞下去就會飽,還是一團褐色或灰色的爛泥,而新鮮的蔬果肉魚都成了少數人餐桌上的珍稀品?很多人對於未來的食物問題都持悲觀的態度。如果人口繼續成長下去,能否餵飽那麼多人?再這樣無節制地收割取用資源,地球撐得下去嗎?這是很多矽谷科技公司精英的共同憂慮。也因此,越來越多的未來食品新創公司冒了出來,開發和尋找更多現在食物像是肉類的替代品。這本書在寫的,就是作者探訪多家食品新創公司,一窺食物未來的可能性。

這些新創公司研究的對象,從大家比較熟悉的素肉,到藻類甚至黴菌,還有從實驗室做出來的人造肉,在對未來憂心忡忡的創辦人與研究者眼裡,都有改善甚至取代現有食物的潛力。說真的我個人還滿排斥這樣的產品,儘管我嘗試過最接近的東西,是素食肉品,這對台灣人來說相信不陌生。我覺得這些人致力於發展的食物實在太奇怪了,我不太想放到嘴裡,我還是比較喜歡更真實的食物,雖然說這些人做的東西,也是一種食物,但感覺就是不同。作者訪問的這些公司裡,目前算是有成功發展出一定規模的,就只有生產植物肉公司的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和超越肉類Beyond Meat。其他的研究都還在搖搖晃晃的創業初期,在口味和賣相上,都還很有改善的空間,量產有難度,價格也高出一般普通食品很多,要歸廣到大眾都能接受的程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可能食品和超越肉類之所以可以打進市場,是因為他們的產品無論是外觀或是味道,和真正的肉類都很像,才獲得客戶的青睞。依照這本書的描述,這些未來食物要全面取代現在食物或至少在人們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短時間內大概不太可能。

作者因為有糖尿病,所以很關注食品的成分和內容物。她對這些未來食物的接受度很高,但也沒有忽略不提它們的缺點和問題。作為一個想要為環保和動保盡一份心力的現代人,你可以選擇這些號稱使用的資源和造成的殺戮更少的食物,但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這些食品的製造過程裡真的有食品新創公司宣稱的那樣環保嗎?或者是真的有比原來的食物健康嗎?作者訪問的公司,雖然大方讓她試吃,參觀工廠,但對於關鍵的技術和成分,他們大多拒絕公開。為了公司的商業機密和專利申請,不願洩漏也可以理解,但既然如此,消費者要如何確認他們宣稱的數據是正確的?怎麼知道一塊速食漢堡肉的碳足跡比真正的肉少?垂直農場使用的資源也並沒有比農地要來得節省。而健康的部分,不可能肉品和超越肉類都被評定為是高度加工的食品,消費者除了沒有吃到真正的肉,沒有吸收到真正的肉帶來的養分,還吃下了一堆為了讓這些假肉嘗起來更像肉加入的東西,而我們不會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

另外我發現這些食品新創公司的創辦人,都帶有一種救世主情節,覺得自己這麼做是在拯救人類的未來,在拯救地球。他們大多吃全素,對於傳統的農業和畜牧業有許多批評。我不是說他們憂慮的環境汙染、保護動物和資源匱乏這些問題不重要,我也認同他們為了即將發生的全球性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但他們的態度總有種優越感,其實就連作者的行文也讓我有這種感覺。願意大膽嘗試未來食品的人裡有許多是全素者,歐美地區吃素的人口還是很少,但部分人的行為越來越激進。不吃肉應該是個人的選擇,但他們開始攻擊吃肉的人或是販賣肉品的商店,強迫別人也要接受他們的觀念,這點就讓人很難認同。我看過一個荒謬的例子:一個人在網路上po出自己吃豆腐料理的照片,遭到吃全素者的攻擊,認為他又不是吃全素,po吃豆腐料理的照片是一種炫耀和欺騙。這些人都有我比你高尚我真正關心所以我吃全素的優越感,在我看來有些食品新創公司可能也有同樣的自我感覺良好。書中這些公司裡,真正有做出規模的,看起來也開始和他們批評的傳統大型食品公司一樣,更重視獲利而非理念。這些研究的確所費不貲,想要賺錢的心態也無可厚非。但若只是要趁著環保意識抬頭賺錢,大可不必把自己的動機說得多高尚。

再者這些人對於傳統的農業和畜牧業會受到的衝擊也漠不關心,他們更關心的是讓世界變得更好(他們自已宣稱的)。這似乎是很多矽谷人的通病。我之前就看過文章分析,矽谷人和全世界的勞工或傳統產業的立場越來越對立,是因為矽谷人的研究和發明,傷害最多的都是這些傳統產業。多發明一個自動化的機器,就多幾個人失業。當然科技進步發展本來就很難避免這樣的結果,但矽谷人對於可能造成的破壞帶有毫不在乎甚至樂觀其成的態度,激怒了很多人。而他們都說自己是要改變世界,到最後重點都成了追逐獲利。未來食品也是一樣的。你一直說,傳統的農業用了太多資源是不對的,畜牧業殺了太多動物是不對的,但這是人家賴以安身立命的工作。試著找出一種降低最多損害的改進方式會比徹底打擊毀滅整個產業要影響較少的人,不過至少書裡的那些公司在談到傳統產業的時候,都只是一直強調我們比他們更好而已。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我對這些公司夸夸其談理念的時候都感覺很不耐煩。

然後這個作者整體來說有認真的訪問研究,立論大多也算持平,不過時不時會冒出的左膠臭讓我忍不住要翻白眼(她住在舊金山)。例如她說「心血管疾病對大部分的少數族裔來說,都是主要的死因之一,全是因為食品公司把賺錢擺在前面,忽略人道價值。加上新創企業的創辦人跟創投基金的投資人,幾乎清一色都是美國白人男性,這樣巨大的不平等難道不會繼續加劇嗎?」難道傳統食品公司做出來的食物只有非白人可以吃嗎?難道新創公司的發明只有白人客戶限定嗎?看到你是個黑人就不賣了?而且她的書裡訪問的公司就有一個創辦人是台灣人,更別提矽谷到處有的印度CEO了,亞洲人不算嗎?

還有一段,「我是個白人,而且我有錢到小農市集買菜,並在家裡做健康的料理,身體出問題的時候,也可以傳電子郵件給我的新陳代謝科醫生,我的特權無庸置疑。」你的特權是和你的經濟有關,加個「我是白人」真的很沒有必要,你要不要去跟少數族裔下跪懺悔說身為白人我很抱歉啊。她還主張應該由政府扶植這些新創公司,解決這些實驗室食物價格過高的問題,讓所有想吃的人都可以吃得到。憑什麼納稅人的錢就應該投入甚至不願公開配方技術拼命申請專利牟利的私人公司就為了讓你吃到這些公司宣稱對世界比較好的東西呢?

書裡還有一個希望是中國做出人造肉技術的創辦人,因為這樣中國就會在世界揚眉吐氣。這些矽谷的親中左膠真讓人厭惡,滿嘴都是愛地球愛環境愛動物,卻無視中國是世上最不重視環保和動保的國家。

最後作者訪問了許多廚師和食品相關產業的人士,問他們對於未來食品發展的預測,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未來食品是必然的趨勢,但他們不像矽谷人熱烈擁抱這種想像。對他們之中的部份人來說,真正的食物還是有其意義在的。就我個人而言,如果真的有一天這些從黴菌啦、藻類啦、培養槽啦、實驗室啦做出來的食物,真的比較健康,真的能減少對環境的損害和動物的痛苦,而我又能負擔得起,味道也不差,我願意嘗試。在那之前,我不認為吃肉是一種罪惡,選擇環境友善的食物當然很好,但那就是個人飲食和立場的選擇,被賦予過多道德意義的話,不也是一種情感和思想上的勒索嗎?誰知道這會不會是另一種「邪惡」的食品公司打著環保的旗號在利用你「吃了這種食物會傷害世界和動物」的愧疚感而得利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