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注意到這部電影是因為我首頁上有人看完之後大呼小叫的,我興沖沖看了以後發現這部電影不只是兩位男主角的互動很有化學效應,整部影片對於懸疑氣氛的營造和歷史的詮釋也有看頭。這是一部時光背景設定在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前的電影,講個是兩個曾經一起在牛津大學就讀的好朋友,休依和保羅,企圖阻止希特勒野心的故事。保羅是德國人,為了讓英國了解到希特勒的狼子野心,企圖將一份重要的文件交給英國人同學休伊,希望休伊的老闆也就是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能夠拒絕和納粹德國談判。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我們知道,張伯倫最後還是簽下去了,德英義法四國在沒有和捷克協商的情況之下簽訂慕尼黑協定,犧牲出賣捷克,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這部電影頗有諜戰片的味道,但也只是頗有,劇中兩位主角保羅和休伊都不是專業的諜報人員,他們見面的時候已經有人發現(還不只一個),在傳遞那份重要文件的時候休伊也笨手笨腳的,最後文件也沒有困難地交到英國方的手上,兩人在坐滿納粹的酒吧裡討論如何拉下希特勒的計畫(坐他們旁那個納粹軍官真的聽不到他們的談話內容嗎?)。保羅隨時有可能被識破的緊張度也是有的。但這部電影的重點並不是諜報場面,而是兩個年輕人力挽狂瀾的努力。他們的努力最後其實沒有成功,因為英國還是和德國簽了慕尼黑協定了,但這份努力也沒有白費,因為張伯倫確實沒有完全相信希特勒的鬼話,和他再簽了一份德英互不侵犯的合約,為盟國爭取多一點準備的時間。
人們對於張伯倫的歷史評價大多是負面的,認為他在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崛起初期時抱持的綏靖政策導致了希特勒的擴張。和強硬與希特勒對抗的邱吉爾比起來,他是軟弱姑息的代表。這部片子算是在給他「翻案」。其實越來越多的評論對於張伯倫也開始放軟,認為他雖然天真地相信希特勒的侵略會止步於捷克,但他只是很努力在避免戰爭。這部電影的觀點也是如此,比起兩位主角的思想和立場的碰撞,他們花更多力氣在深化張伯倫的想法。張伯倫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知道戰爭的可怕,在劇中他不只一次說出無論會受到如何的批評他都會盡力去避免戰爭發生,因為他見過戰爭的恐怖,他也知道英國人可能不願意為了其他國家的領土糾紛而上戰場。狼狽下台之後,他還是留在邱吉爾的內閣為國家努力直到過世,任期間的內政其實表現不錯。歷史一定會猛烈批評他最嚴重的錯誤,但還是應該給他公允的評價。
電影裡他們對於張伯倫做出的詮釋我覺得也不算顛覆大家的認知,處理得還算合理。當時英國還沒有準備好和德國全面開戰,其他國家也不相信希特勒會真的帶來多巨大的災難。他帶著和希特勒簽署的那份沒有法律效力的聲明回到英國,說如果希特勒違反了,那全世界就會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我看到有的評論說張伯倫這樣太天真的,但我認為這有道理。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讓自己醒過來的當頭棒喝。劇中曾經把希特勒當成是德國未來希望的保羅,因為妮娜的遭遇而改變。就說現實中的國際局勢,德國入侵波蘭之後歐洲國家才清醒過來,在那之前持綏靖態度犧牲捷克換取和平的可恥行為可不是英國單獨為之;美國是在珍珠港被狠狠打了一下之後才積極投入戰事;現在多少歐美國家也是在習近平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登基為皇之後才恍然大悟中國永遠沒有融入民主世界的可能,又有多少國家在這次疫情肆虐之後才知道中國對世界的威脅;一直到現在熱映中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危機裡,美國的拜登暗示可能會讓俄羅斯「小範圍入侵」,德國的海軍司令說他理解普丁。歷史不斷重複。沒有人想要打仗,更不想當起頭的那個,人們需要一個不得不為之的理由。
張伯倫並不是完全憑著想像和希特勒的公開聲明就決定相信希特勒的,張伯倫曾經兩次和希特勒會面,親自和他互動,觀察他的言行舉止。希特勒在當時對世界上的每個人特別是政治領袖們都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人們看到他的演講,看到他激動地揮舞手腳,覺得他是個偏執狂和瘋子(他的確也是),但當張伯倫和他見面的時候,卻對他做出不一樣的評價,覺得「他是一個說話算話的人」;張伯倫的外務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是個老練沉穩有多年談判經驗的外交官,儘管他和希特勒會面時「以「混合了驚訝、厭惡和同情」的心情看待希特勒的表演」,但他最後的結論是「希特勒不希望戰爭,而且不排除透過協商謀求和平」;英國駐德國大使韓德森和希特勒多次見面,他對希特勒的評價是「他可能已超過瘋狂的界線」,但他還是認為希特勒「跟所有人一樣厭惡戰爭」。對當時情勢做出錯誤判斷的人不只是張伯倫一個,但他們都見過希特勒;而那些反對希特勒最大聲的,往往都是沒有見過希特勒的。不是說因為如此他們就做出正確或錯誤的判斷,而是張伯倫的誤判有可能出現在任何人身上,僅僅將納粹德國的擴張怪罪在張伯倫的決定上並不公平,而且當時,人民是支持張伯倫去談和的,「在英國,慶賀之聲不絕於耳。民調顯示七○%的英國人認為他的德國行是「促成和平的好事」。新聞支持他。在柏林,一位駐外通訊員報導,聽到這個消息時他正在餐廳用餐,當時屋裡所有人都起立,一致為張伯倫的健康乾杯。」大家可以讀一下這篇→文章的節選,出自《解密陌生人》這本書,有對這段歷史不同角度的分析。
我們只能說希特勒絕對有他的個人魅力,他可以在德國掀起風潮,讓那麼多人相信追隨他,騙了那麼多和他見過面的政治人物,不可能是因為瘋子和偏執狂的形象。電影裡的希特勒就沒有激動的言行,是個很陰沉卻內斂,而且深思熟慮,懂得謀定後動的領導者。他讓無論有沒有見過他的人們真的相信,他只想要奪回曾經屬於德國的土地,無意做更多的擴張。就像歐巴馬相信中國無意將南海軍事化,相信中國真的會遵守合約,真的會停止竊盜和侵犯智慧財產權,相信他們只想和平賺錢一樣荒謬(而習近平的個人魅力遠遠不及希特勒,歐巴馬顯然比張伯倫更好騙),美國在經過川普的震撼教育現在也醒過來了。特別是站在保羅的角度來看,希特勒帶給他和觀眾的壓迫感真的很大,當他說我很懂得看人、我知道你是不是在說謊、你雖然說是但你的眼睛說不這些話的時候,觀眾和保羅真的會認為自己隨時就被看破拆穿。但我覺得「氣場強大」還是無法解釋為何最後保羅沒有開槍,他有完美的時機,有堅定的信念,有不怕死的勇氣,他也沒有被希特勒的偉大願景說服,他也很清楚自己已經被盯上早晚會被抓處死,那他為什麼沒有開槍呢?這是我比較想不透的地方。
看完以後我知道為什麼兩位主角的互動會引起一堆人的尖叫,不管外型還是氣質都太相配了,而他們也很好地對應了德英兩國給人的感覺。喬治·麥凱飾演的休伊和英國一樣冷靜疏離,杰尼斯·紐沃納飾演的保羅則是和德國一樣,雖然人們都覺得保羅/德國理智,但他們也有很狂熱極端的地方。保羅曾經那麼相信希特勒,當發現他會是個巨大的災難時他毫不猶豫地尋找各種可以阻止他的方法,甚至願意犧牲自己;休伊直到看過希特勒的會議紀錄都希望可以透過談判協商阻止戰爭,但當他回家之後就清楚意識到戰爭是唯一可以停止希特勒的方法,而決定辭去工作投身軍旅。兩個曾經在政治立場和決定採取的行動都截然不同的同窗好友,最後都有了相同的信念,「希望就是等待別人動手,若沒了希望,我們都會過得更好。」期待別人的相助是沒有用的,只能自己起身奮戰。
大家都是這個大時代裡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當時候來臨,我們可以選擇怎麼做。我覺得對於台灣人來說,這也是一個可以好好思考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