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集體錯覺:真相,不一定跟多數人站在同一邊!

什麼是集體錯覺?根據作者的說法,「集體錯覺就是社會編織的謊言,當群體中大部分的人私底下都拒絕某個觀點,卻誤以為大部份人都接受,他們就會在公開場合附和這個觀點。有時候,這會讓每一個人都去做大家希望他去做的事,最後就都選擇了那些沒有人想要的結果。」要如何造成這種誤以為「大部分人都接受」的情況呢?只要有一群、甚至只要一個這樣的聲音特別大聲就好了。現在網路上到處都是這種現象。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抖音上那種「讓我來告訴你什麼是xxx」的影片,他們會向觀眾解釋一個名詞或現象,有些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毫無根據,甚至扭曲事實。但那樣的影片,還是會有很高的觀看率和愛心數。一些最激烈的言論被廣為流傳,被不同立場的人認為這是具有代表性的言論。書中認為,因為人類傾向去相信別人,去跟隨多數人的腳步和行動,甚至去改變自己的想法和做為。所以當我們看到那些偏激的、胡扯的言論,只要對方說得振振有詞,充滿自信的樣子,就會讓人覺得,好像是這樣沒錯喔。如果你覺得怪怪的,可是看到很多人附和,就會反過來懷疑自己的判斷。可能真的是這樣吧,是我自己不知道而已。這就讓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假消息到處流竄,更多人看見,更多人相信。

書中有一個實驗,我讀到的時候還滿驚訝的。在1989年有人做了個實驗,在圖書館的女廁裡,研究了59名大學生。研究人員分兩組,一組讓學生知道他們的存在,另一組則是躲起來。他們紀錄下上完廁所後會洗手的學生數量。結果知道有人在看的,有77%的學生如廁後有洗手,以為沒人在看的,只有39%的人有洗。我一直以為大家上完廁所會洗手,沒想到這個在美國的實驗,會洗手的人即使在有人看的情況之下,也只有七成會洗手。我原本想這會不會就是我的集體錯覺,就是我理所當然地覺得大家上完廁所會洗手,其實並沒有。我在噗上發了一個投票,結果是有96%的人都會洗手,有沒有人在看也不大會改變這樣的行為。只能說可能是國情不同,時空也不同。或許當時的美國人比較不重視這一項。

但這個實驗不是在講個人衛生的問題,而是在講人們如何容易因為他人的眼光改變自己的行為,這也是這本書在講的重點之一。

相信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樣,覺得台灣人好像越來越反智了,對於假消息和流言蜚語毫無抵抗力。看看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群眾瘋狂,搶衛生紙,搶泡麵,囤蛋,吵疫苗,每一項都可以看到,台灣人的判斷力越來越低下。人很容易受到旁人眼光的影響,被牽著走,模仿他人。噗首提到的那個洗手實驗,也說明了人很容易改變自己的行為去迎合他人的期待和觀點。儘管我們理智的那一面可能會告訴自己不要恐慌,但是看到大家都這麼做,就會想「大家都這樣那一定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不跟著做的話會不會有什麼後果」。只要幾個人跟你講「ㄟ你怎麼沒去搶,以後買不到怎麼辦」,就很容易動搖原本的判斷。但我認為台灣現在會變成這樣,就是有人故意操作的後果。這些無論是來自國外還是國內的勢力,他們的企圖就是利用人容易跟風互相影響的天性,造成動亂。我每次看到因為很莫名其妙的事情鬧起來都會覺得很厭煩又疲憊,那些人到底在想什麼,這不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嗎?但就是很多人被影響,到最後對錯誤的資訊深信不疑。這是我們的社會很大的隱憂,但目前看起來好像也沒有解決的方法。

裡面有很多實驗,來說明人們習於因為他人的意見而改變自己的行為,還有我們其實並不擅長猜測別人心裡在想什麼。即便是緊密相連的社區或群體,對於彼此的了解,可能也沒有自以為的高。這讓我想到去年的公投。我相信滿多人都認為四個公投會過,因為從民調和媒體與網路上炒作的風向看來,大多數的人是選擇接受支持方的觀點。但最後的結果,讓大家都大吃一驚。又比如說才剛結束的縣市長選舉,我以為很多人能看清那些糟糕的候選人不足以承擔縣市長的責任,但其實,很多人並不在意候選人有問題的行為。所以或許我們現在看起來像是陷入了集體失智,但有可能他們只是為了迎合他的同溫層而跟著叫而已。除非有人可以打破這樣的錯覺,說出事實,否則真的無法知悉他人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驅使他的行為的動機又是為何。

作者提供了幾個可以打破集體錯覺的做法,我覺得台灣人也可以試著進行。畢竟隨著大選越來越近,我們受到認知作戰的攻擊力道一定會越來越大。首先就是要勇敢發聲,說出實話。大部分的人就算心裡有疑惑,也少有勇氣逆風而行。但就像國王的新衣故事裡指出國王光屁股的小男孩,只要有人勇敢指出錯誤,說出真相,大家就會發現,原來我不是一個人,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樣想,就會更願意發表自己的看法,擊破謬誤的言論與觀點。我看到現在其實也有人這樣做,例如跑到原本不會去的異溫層留言,或是在刻意混淆的新聞底下寫出正確的訊息。當然要對抗來自敵人灑下重金布置的網軍和機器人很辛苦,更有可能讓自己陷入被攻擊的危險,但只要我們大家都可以一起對抗錯誤的訊息,盡可能傳播正確的資訊,相信還是會有正面的影響。

然後是要保持一致性。這裡的一致性是指個人的內在想法和表現出來的行為。而這不是要你把內心黑暗扭曲的那一面都具體實行,而是要真誠的內心。勇氣、誠實、正直、仁慈都是人類與身俱來的美德,這些特質決定我們是怎樣的人。「在演化的過程中,我們天生就渴望彼此信任、彼此分享、自我一致,這樣才能活過大自然的考驗」,這樣的確會讓我們更加依賴群體,但是助人和誠實會讓我們更加快樂,雖然我們總是把人性想得很黑暗,人類並不僅是關注利益的經濟動物,和《人慈》的觀點相同,人其實比我們自己想得更善良。擁抱這些美德,不為了迎合外界的看法和大風向就言不由衷或言行不一,就不容易被謊言牽著鼻子走。我相信「做一個好人」是比有陰暗扭曲的心智的人,能活得更加坦蕩。

最後一項就是相信陌生人。相信陌生人當然有風險,你有可能獲得好的和不好的回報。但如果每個人都不相信別人,都去破壞社會規範,那麼這個社會只會邁向土崩瓦解。互相猜疑的人群是無法累積社會資本的,也無法締結「讓集體行動順利運作的規範與網絡。」我們的敵人很清楚這一點,他們正在裡應外合地破壞台灣人的團結。如果我們不能重新建立對彼此的信任,就很容易被擊垮。

這本書滿有趣的,作者和《人慈》一樣,對人性抱持正面的態度,認為一切都不太晚,解方就是我們自己。台灣現在正處於特殊的情況,讀來特別有感觸,推薦大家可以讀一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