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日 星期五

上流教養:當紐約豪門家教遇上第五大道的佛洛伊德

讀完《上流教養:當紐約豪門家教遇上第五大道的佛洛伊德》I Left My Homework in the Hamptons: What I Learned Teaching the Children of the One Percent,可以讀另外一本《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Primates of Park Avenue: A Memoir,同樣都是在講紐約上東城頂級生活圈的生態,只不過《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這本講的是上東城貴婦的生活,《上流教養》講的則是富豪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問題。不過,《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這本書有爭議,紐約時報當初針對這本書做事實查核,發現滿多問題的,而且作者用一種「人類學家觀察居住在上東城靈長類」的態度,跟上東城貴婦交朋友再把她們的問題和行為寫進書裡大肆批判的行為,我不是很喜歡,而我看滿多讀者都說,她明明很想成為上東城貴婦的一員,但她沒有足夠的錢這麼做,所以會用一種批判的態度來看待和解析貴婦們的行為,也讓人反感。我自己覺得後面她說因為自己流產所以那些曾經欺負她的貴婦們都開始關心她了,因為這些貴婦們很多有相同的經歷這一段很胡說八道,因為她等於是假設這些貴婦們沒有作為人的同理心,她們關心她只是因為她和她們經歷過同樣的事。所以讀這本書的時候要小心一點就是了,雖然說的確是輕鬆有趣的閱讀體驗。


《上流教養》不是一本嚴謹的教育相關研究,它是做為私立學校教師和上東城富豪家庭教師的作者,針對她在這些金字塔頂端的「1%」家庭裡的工作的經驗得出的心得。和《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這一樣,都是輕鬆有趣的閱讀體驗(但上流教養沒有柏金包那本的爭議),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不住在上東城,也遠遠不是那1%,這些書可以讓我們一窺這些富豪家庭的生活。不過如果是想看到有錢人如何揮金如土的描述,《上流教養》是沒有的,我甚至覺得她也沒有觀察這些被她稱為「蓋茲比的孩子」(出自書中多次提及的小說大亨小傳)的超有錢人小孩的生活原貌,畢竟她可以觀察到的,就是每個禮拜去給孩子們上課的那些時候,她接觸到的,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

這些頂級富豪的小孩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是像《花邊教主》裡面演的那樣,充滿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奢華派對和花錢不手軟的消費嗎?花錢不手軟的消費或許是有,畢竟這些孩子可能有很多問題,但他們最不缺的就是錢。不過在作者的觀察裡,這些孩子生活在非常高壓緊繃的狀態之下。他們有滿滿的行程,每天除了學校課業,還有額外的體育競賽練習活動,有一堂接一堂的家教課。他們回到家的時候往往都接近午夜,疲累、睡眠不足、甚至因為過度練習體育活動而受傷。這些天之驕子沒有因為超級有錢就無憂無慮,相反地,他們的生活令人筋疲力盡,他們的父母更是為了讓孩子可以擠進常春藤名校而費盡心思,焦慮不安。孩子們更是因為巨大的升學壓力,而衍生出許多問題。

作者有試著用一般家庭的孩子在升學上遇到的問題,來和這些蓋茲比的孩子作比較,但是非常少,重點還是放在超有錢小孩的觀察上。儘管他們擁有近乎無限的資源,有司機接送他們到每一個他們需要的地方,有一整個支援團體幫他們上課、指導體育和課外才藝、備考、準備功課、申請大學,他們的父母可以為了把他們送進理想的大學,在捐贈給學校的支票上拼命加零(但這招也不是每次都行,很多有錢人孩子還是進不了想要的學校),他們在寒暑假可以去漢普頓或世上任何一個地方度假,但我想沒有人會覺得這些孩子過得很快樂。當然一定會有人跳出來講說「可是他們很有錢耶跟其他窮人比起來他們還有什麼快不快樂的」,這樣想的人大概不適合讀這本書,可以不用浪費時間。

這本書也有提到這些孩子的父母雖然很願意為他們花大錢雇用各種各樣的支援人員,像是家教保母教練司機,當孩子的成績不是他們想要的分數他們也會花時間去跟學校「爭取」(其實就是盧洨),但有很多家長因為工作的關係,根本無法陪在孩子身邊。這本書裡有很多上流貴婦都有自己的工作,和柏金包那本講得不一樣。作者擔任家教的期間,有的家長她甚至沒有見過面。有一次她接到家長的緊急電話,要她和孩子聯絡,結果那個孩子其實只是需要有個人聽她說說話哭一哭而已,而她的家長連這半小時也沒有。她碰到的家長大部分都是媽媽,爸爸很少出現。在學校為了孩子衝鋒陷陣的,也大多是母親。有的孩子連自己的家長都見不到,一個人和管家住在飯店的高級套房,孤單地花錢。有的孩子被超緊的行程逼到,萬一受了傷會很開心,因為這樣就不用去練習運動了。有的孩子被照顧得連生活自理的能力都沒有,而當他們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經歷過所有的享受和顛峰,以後的人生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期待。他們擔心人際問題,渴望父母的關愛,希望上好大學,覺得自己不夠好,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給他們丟臉,希望自己未來可以過想要的生活,但最後還是被家長逼著走和自己一樣的道路。他們的煩惱其實和一般家庭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不用擔心錢而已(沒有說經濟狀況不重要的意思,只是這不是這群孩子教育問題的重點)

蓋茲比的孩子們似乎只要撐過高中的時候,上大學就海闊天空了,可以拋開為了考大學不得不讀的書和練習的運動,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雖然他們有些人是靠著家長的錢和毅力還有一大票家教,死拖活拉才擠進他們的程度根本無法配合的好大學。他們可能在大學也會過得很辛苦,可能出社會以後被逼做不喜歡的工作(繼承億萬家業之類的),可能從小種下的問題會伴隨一生,但至少過了這個最重要的一關之後,他們的人生還是比一般家庭的孩子順遂很多,更多的人無論如何努力窮極一生也無法企及蓋茲比的孩子們因為出身帶來的優勢而獲得的成就。這的確很不公平,但這社會就是如此。若還無法改變,我是覺得與其在那邊抱怨蓋茲比的孩子擁有得太多,不如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更實際一點。

相似講菁英和富豪階層的書還有《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Opting Back In: What Really Happens When Mothers Go Back to Work,《菁英體制的陷阱:社會菁英為何成為威脅平等正義、助長貧富不均,甚至反噬自己的人民公敵?》The Meritocracy Trap: How America’s Foundational Myth Feeds Inequality, Dismantles the Middle Class, and Devours the Elite,這兩本我還沒讀但會找來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