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本書的副標,「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個慰藉」,會容易誤會書中主要在講的是個人心理的問題,其實作者要探討的,符合原文的書名,The Psychology of Overeating: Food and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是造成過度飲食這項行為的背後,消費文化、社會背景與科技發展等種種起到推波助瀾效果的現象。
作者認為,當今社會普遍發生的過度消費、過度飲食的行為,起源於消費文化的盛行,他也是以此作為這本書的理論架構。如果要考試,牢記這五點就可以衍生出這本書的重點,作者自己還在重點上畫線:
1.消費主義是一種道德教條:「消費者的選擇和取得過程,其實是為了傳達個人自由、快樂以及已開發國家的力量」
2.消費主義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讚揚擁有酷炫、時尚的商品,因為這代表了選擇和自由」
3.消費主義是為了全球發展的經濟意識形態:「被視為自由貿易的驅動程式。培養新的消費者被視為經濟發展的關鍵」
4.消費主義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建立階級差別,以物質商品來決定持有者的社會地位和聲望」
5.消費主義是一種社會運動:「消費者權益是倡議透過法規保護消費者價值和消費品質的特色」
簡單來說,現在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比幾百年前好,大部分的商品都有很多很多種類,供消費者做選擇。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消費更加便利。消費者不用像祖先們去狩獵捕魚耕種,直接走進商店就可以買到東西。因為方便,因為有很多東西可以選,就會買得更多。無論是政府還是廠商甚至是個人,都會鼓勵消費,我們也很常透過消費這件行為,來讓自己感到快樂,建立自己的身分和形象。所以如果我們買東西不是為了必須,而是為了想要,就很容易做出超出必要範圍的消費。食物也是,這個也想吃看看,那個也想吃看看,很容易就吃得太多。
然後人類還找到超級美味食物的密碼,就是高糖、高鹽和高脂肪的組合,我們天生就愛這一味。一位心理學家透過複雜的味道測試和數學模型,發現大多數人喜歡的味道有個門檻,如果超過,會減少可口性,所以這位心理學家找出一個「決定糖、鹽、脂肪融合在一起時,達到理想的快樂報酬的準確點」,這個點就叫做極樂點,而食品製造商便利用這個極樂點,頭術開發各種令人難以抗拒的口味,再透過行銷大力推銷給消費者。儘管這項組合為基礎下的產品可能對健康有害,但為了賣出更多的商品,製造商還是拼命開發「高度可口性」的商品。僅僅有製造商製造出高度可口的商品是不夠的,還要配合超高的行銷手法、混淆甚至誤導的概念(例如標示天然暗示健康,但其實並不如此)、法規的寬鬆與不作為,加上各種健康食品與無效藥物讓人們誤以為可以彌補過度飲食帶來的後果。一般人其實很難可以逃過這種鋪天蓋地的誘惑,邀請我們吃下更多的、不需要的食物。
超重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我也是),因為肥胖帶來的健康問題,也成了很多國家醫療上沉重的負擔。我們對肥胖的人會有一些偏見,例如很懶、缺乏自制力、甚至是愚蠢,但導致肥胖的原因很多,並不僅僅是因為有沒有自制力的問題。當然作者並不是要把超重的問題通通歸咎於社會,個人的心態當然也很重要,但那不是全部的原因。消費者若不能獲得正確的資訊,甚至被誤導和鼓勵,那麼再強的自制力效果也會打折。如果父母不知道調味牛奶或早餐穀片裡加了多少糖,把它們當成健康的食品喂給小孩導致肥胖,我們也不會去怪小孩沒有自制力,或父母刻意傷害孩子的健康。當然,就算你知道一切的資訊,知道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知道該吃多少動多少,但若放任自己沉溺在進食的快樂,那也沒有用。這些事是互相影響的,它們在肥胖的形成裡都占有一席之地,作者偏重在討論的,就是個人選擇和心態以外的原因。
現在歐美很致力於消除身材羞辱的概念,我覺得這樣很好,但卻有越來越偏頗的感覺。我之前都有在看真人實境節目秀《沉重人生》My 600-lb Life(600磅約270公斤),每一集都會有一個嚴重病態肥胖的病人,在外科醫生納醫生的幫助之下,開始減肥的過程。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敗了。但就我看到的,無一例外每個人都有心理上的問題。導致他們病態肥胖的,不是他們自己能不能自制,或者是食品業者多麼會做行銷,而是他們有心理上的創傷,只能透過瘋狂過度飲食來彌補。因為說實在的,吃到好吃的、喜歡的食物,是最容易獲得慰藉和快樂的方法。而這些病人嚴重多出來的體重,已經令他們的性命處於危險之中。
納醫生不會直接就給這些病人動手術縮胃,而是要他們先將體重降下來。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吃進去的熱量減少,然後運動量變多。以他們這種體重來說,光是減少和改變吃進去的東西,就可以降得很多。你不知道怎麼吃,納醫生會告訴你。如果你體重一直沒有降下來,就表示你沒有遵照醫生的指示,納醫生就不會幫忙動手術。如果一直這樣下去,納醫生最後就會選擇終止合作,不會再幫你減肥。我覺得納醫生的建議沒有什麼問題,如果他發現病人需要先處理的是心理的問題,他也會安排去做心理諮詢。但我就看見有人批評這個節目是在羞辱這些病患,說納醫生態度很兇,拍出他們最不堪的樣子,並且汙名化肥胖。我看到這些批評覺得很荒謬,這些人已經到了隨時都會死掉的地步,他們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原因,就是他們的體重。鏡頭也很中性,納醫生並沒有嘲笑他們,也不會輕聲細語,而是非常直接地說出他們的問題,這往往是他們身邊的人不願意說出口的,卻是他們需要聽到的。如果他們不願意在電視上展現出自己的樣子,他們可以不要去找納醫生求助。
我們的確不要身材羞辱,但一直逃避不會讓肥胖變成「不是一個問題」。我最近在推特上一直看到搬運的抖音影片,就是一些顯然已經屬於病態肥胖的人,在那邊說自己很好完全沒有問題,如果你說我有問題那麼是你在歧視。之前歌手Lizzo為了健康而做了一個排毒的飲食療程,這樣也被罵,說她「違反愛各種尺寸體形倡議」,逼她出來說自己沒有在減肥。這種自欺欺人的態度真的很荒謬,假裝300公斤重很正常,假裝自己很健康快樂,根本就是放屁。他們一定為自己的身材所苦,為減肥吃很多苦頭,因為減重失敗和身材帶來的挫折而垂頭喪氣,我知道,因為我就是這樣。但對這些人來說,比起承認自己真正的感受,把頭埋在沙裡,假裝一切都很好完全沒有問題,顯然容易得多(如果你真的覺得300公斤的體重很健康很美麗心臟有力血管暢通呷百二那我也無話可說)。但這樣是不會讓你變健康的。
我們可以選擇與自己的身體和解,拒絕別人的批評和惡意,但不該對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那一點幫助也沒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