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斯蘭國恐怖崛起的期間,有一個現象是許多人都無法理解的,那就是有來自西方社會為數眾多的女性,跑去加入伊斯蘭國,成為聖戰士的新娘。這些女性不僅僅是狂熱的宗教分子,她們來自各個不同的階級,受過良好教育、高收入的女性不在少數,還有很多甚至是未成年的青少女,也跟隨血腥的浪潮而去到戰火綿延的敘利亞。大家都想知道,為什麼?《ISIS伊斯蘭國的新娘》這本書的作者就訪問了13位曾經加入伊斯蘭國的女性,爬梳這些至今仍是爭議人物的女人生長的背景和加入伊斯蘭國的原因。
作者Azadeh Moaveni是一名伊朗裔美國籍的女性,很有可能也是個穆斯林,我原本以為這樣的身分會讓她的報導產生偏頗,她可能會更傾向同情這些女人,或是美化她們的動機。但我讀完這本書之後並沒有這樣的感覺。她在前言也說,對於她們作為的對錯由讀者自己去判斷。我自己讀完之後,並沒有感到「原來是這樣啊」的理解感,沒有我原本預期的,能夠對她們的行為有更多理解。事實上讀完之後,我對這些女人沒有產生任何同情心。她們至今有許多人還被丟在敘利亞的難民營裡,不被允許返國,甚至被剝奪公民身分,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如果我是這些人原本國家的政府與國民,我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
這些女性,大多都是在西方民主社會體制或世俗化的穆斯林國家之下成長的。她們每個人的家境或許有好有壞,但至少都還可以生存下去,也都做為一個西方社會的穆斯林女性生活過。那就表示,她們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戴頭巾和面紗,要不要去清真寺,要不要吃豬肉,要和誰結婚。的確,作為穆斯林女性,她們還是會碰到感覺不公平、受歧視的時候,但和伊斯蘭國對待女性的態度相比,還是好得太多了。為什麼她們還會想要跑到一個根本不把女人當人的地方去?這本書沒有給出確定跟一致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動機都不一樣。
有的女性是抱著一種嫁雞隨雞的心態跟著她們丈夫過去的,有的是在這邊生活很艱困要過去找個丈夫的,有的是真心認同伊斯蘭國理念的:一個由全部是穆斯林組成、完全按照伊斯蘭紀律建立的國家。和其他恐怖組織不同,伊斯蘭國相當懂得利用現代科技、社群媒體的力量,打造他們的形象,宣傳理念。如果你是個為穆斯林因為西方國家的作為受害而感到氣憤的人,他們讓你看到復仇和力量;如果你是因為信仰虔誠而遭到排擠的人,他們讓你看見沉浸在信仰中的美好;如果你是一個渴望保護和愛情,對家庭充滿憧憬的女孩,他們讓你看見少女童話般幸福的生活;你想要幫助在戰爭中受苦的百姓,他們對你張開雙手,不因為你是女人就限制你。來伊斯蘭國吧,這裡有免費的醫療和水電,人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過著你想要的生活。這就是他們的宣傳策略。有很多人,無論男女,都是懷抱著幫忙建立一個屬於穆斯林的烏托邦的心態來到的。然後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錯了,但為時已晚。
我對書裡的女性很難產生同理心的原因是,她們有很多人都是宗教狂熱分子,儘管有些人很年輕,甚至未成年。書中有一點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這些年輕的女子在選擇戴面紗之後都遭到周遭人強力的反對,有的人甚至被趕出教室,被家人抨擊(當然,他們也會抨擊其他人沒有遵守教義)。世俗化的穆斯林知道這些面紗頭巾代表什麼,他們厭惡也害怕讓極端保守的宗教勢力再度崛起,有人出現一點症頭都會讓他們激動,看到女性自願投入受壓迫的狀態更是令人憤怒。但也因為這樣的態度,讓潛伏在西方社會裡的極端宗教份子看到可以趁虛而入的機會,就和一直對自己的生活現況不滿的穆斯林青年一樣,向這些年紀輕輕就對宗教深度投入的女孩招手,進而深化保守的思想。書中有些女孩描述自己戴上頭巾和面紗,覺得很有安全感,因為外人就不會再對她們的身材外貌指指點點,這我不能理解。我本身也不是什麼養眼的身材,但也不會想躲進一大片黑布裡,因為那對我來說更像是束縛而非保護;有些女孩希望自己早點結婚生子擁有自己的家庭,但你不需要去伊斯蘭國也可以找到丈夫,在西方社會他們只是不讓你那麼早就結婚而已。
有些女孩幼稚得不可思議,她們把來到伊斯蘭國當成是去一場巨星演唱會一樣,追逐那些雙手血腥的聖戰士,甚至對斯伊蘭教義沒有太多的認識。最蠢的一個例子大家可能都還有印象,雖然書裡並沒有訪問到她,但有受訪者目擊到這個人的到來,就是那個FBI的翻譯人員Daniela Greene。她愛上了自己調查的對象Danis Cuspert,一個被伊斯蘭國用來當作宣傳明星的饒舌歌手。她拋棄丈夫和國家,改信伊斯蘭教之後跑到敘利亞去嫁給這個提著血淋淋人頭拍mv的歌手聖戰士。幾個月後她就反悔了,又跑回美國了,做了兩年牢就出獄(美國政府也太寬宏大量)。書中描述目擊者告訴她說Cuspert的新娘不會只有她一個的時候,她還不敢相信。很多西方媒體罵跑去加入伊斯蘭國的女人是妓女,說她們是為了向聖戰士提供性服務才去的,這種說法當然是以偏概全,但對其中某些人來說或許並沒有錯。可能她們搞混了嫁給恐怖分子和追星的區別,但下場淒慘是可以肯定的事。
除了愚蠢和宗教狂熱,我覺得些女人不值得同情的最大原因是,她們自己也有可能做出聖戰士會做的事。這不是缺乏判斷力了,而是根本的價值觀問題。除了幾個沒有選擇只能加入的伊斯蘭國占領區的女性,還有在伊斯蘭國發展早期真的認為自己是去做好事的女性以外,其他的女人跑過去的時候,伊斯蘭國就已經在網路上放殺人的血腥影片了,他們已經恐怖攻擊平民了。儘管伊斯蘭國目前已經氣息奄奄(還是隨時有死灰復燃的可能),但世人對這個組織的殘暴與瘋狂相信依舊印象深刻。無論你在原本的國家過得如何糟,如果你有良知,有對人的基本尊重,都不該認為這個組織會做出什麼好事。但她們在看到伊斯蘭國在網路上砍人頭、把人吊死在街上、把俘虜關在鐵籠裡活活燒死、把反對者分屍扔在路邊之後,她們還是去了。她們認為伊斯蘭國做的這些事情是可以被接受的,她們認為聖戰士去攻擊其他穆斯林平民百姓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才去。她們有些人到了伊斯蘭國以後甚至成為道德警察,就是拿著長槍在街上巡邏,看到哪個女人沒穿罩袍或做了什麼違反教義的事就會予以毆打教訓。還有人幫忙招募更多女性。更可怕的是,雖然書中的女性沒有,但有些加入伊斯蘭國的女性成為女聖戰士,她們做的和男性的聖戰士一樣,把自己炸爛,殺害無辜的人。你可以說,是社會辜負她們,讓她們覺得自己是外人,提供極端和保守思想茁壯的土壤。但是道德這件事,是自己的選擇,她們選擇去做不道德的事,選擇去傷害別人。更何況,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除了社會的包容,不是也該努力融入社會嗎?作者寫了,「對於那些已經年長到足以為自己負責的人來說,遷徙不只是一個單純的、中性的、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的行為而已。那同時意味著以一個女性公民成員和信徒的身分,加入伊斯蘭國用極端暴力懲罰每一個人的破壞性計畫。」她們不無辜,是幫兇。
加入伊斯蘭國以後,無論自願非自願,這些女性沒有一個人有好日子過的,她們發現這並不是之前想像的那樣美好,除了很危險,生活上也很不方便,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多。嫁給聖戰士之後,成為寡婦就是必然會發生的事,而她們會立刻被轉給其他的聖戰士。她們(其中一些人)想像中甜蜜的戰士妻子幸福婚姻生活並沒有發生,她們甚至不被允許生小孩,毫無疑問,伊斯蘭國就是把她們當成是男人洩慾的工具而已,要她們服侍男人們,好讓這些人去炸死自己之前可以心甘情願一點。所以她們想逃,因為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當你看到這裡的時候可能會想,喔她們都會後悔自己的決定了吧。的確有些女性是如此,她們很後悔當初的衝動和愚蠢,後悔聽信洗腦和宣傳,但也有些人,至今依然認為伊斯蘭國的兇殘手段沒有錯。其中一個女孩說,如果他們(歐美國家)不按照規矩來,我們也可以。你看這種人,能允許他們回來嗎?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在哪個時候,突然決定不照規矩來了呢?這是個不定時炸彈,你會把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但一定會爆炸的炸彈放在家裡嗎?
書中提到震驚整個英國社會的,來自倫敦東區的貝斯諾格林高中的三個女孩,有兩個到死都不願意離開,但有一個女孩Shamima Begum已經後悔了,她想回英國,而英國政府撤銷她的國籍,不准她回英國。她打了三年的官司,原本英國高等法院已經同意她回來,但我查到今年最新的消息是,最高法院駁回了她的申請。英國政府說,成為一個國家的公民不是權利,而是特權。這幾個女孩放棄了這項特權,儘管她們當時很年輕(15歲),但那無法為她們的行為辯解。你永遠不會知道她們在那裡做了什麼(有證人說她有加入道德警察),你永遠不會知道她們的心裡會不會依舊認同伊斯蘭國的行為,你永遠不會知道她們會不會決定不守規矩,只因為自己在工作上受挫或跟鄰居吵架。
這本書一開始在讀的時候有點卡卡的,因為作者也對從敘利亞內戰之後各伊斯蘭教派的發展和消長做了一些整理,所以有點複雜,但篇幅不會很多也不太困難。主要還是在寫這13位前伊斯蘭國新娘的心理狀態和她們的遭遇。當然僅僅是13個人的剖析並無法完全釐清所有被極端暴力組織吸引的人的心態,但也提供了一個大致的圖像可以一探究竟。或許其他讀者讀後,會產生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但至少對我而言,是沒有的(除了對被迫加入的女性們)。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和解讀,作者也說對於她們行為的評判留給讀者自己。我個人認為原諒不是理所當然的,而不原諒也有可能帶來更多的仇恨,成為另一個伊斯蘭國建立的基石。但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造成的後果承擔代價,畢竟他們帶來的傷害,是無法逆轉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