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對描寫矽谷生態文化的書籍很有興趣,可惜在台灣的出版業相關的書籍並不多。這本書的中文書名翻譯恐怖矽谷我覺得有誤導的嫌疑。英文取uncanny valley我覺得是要和恐怖谷裡論做呼應。機器人和非人類的物體一但和人類相像到某種程度,就會讓人產生反感和恐懼,矽谷從某個方面來說也是如此。矽谷創造了許多令人類的生活便利有趣的產品,但它也越來越不受控地入侵改變甚至操控了人類,也讓更多人反感和提出反思。
說是恐怖矽谷,但其實書裡描述的矽谷場景,一點也不恐怖。作者安娜‧維納是從出版業跳到矽谷新創公司的,我本來預期會看到和《獨角獸與牠的產地:矽谷新創公司歷險記》Disrupted: My Misadventure in the Start-Up Bubble這本書類似的經歷。但同樣是從傳統產業跳槽到新創公司,獨角獸與牠的產地的作者,原本是記者,他在新創公司的經歷更加荒誕,他對這種型態的職場格格不入的感覺更加強烈。相反地,恐怖矽谷的作者對於矽谷的文化和生活其實相當融入,對於這種非典型的職場也很能適應。所以取做恐怖矽谷是不對的,在她的描述裡矽谷並不恐怖,但的確是個挺怪異的地方。
作者也不全是講矽谷的美好,她也會穿插一些反思,還有對舊金山的生活形式被矽谷新貴徹底破壞改變的感慨。但她也是吃著80美元沙拉跨過躺在地上遊民的其中一員,她也是促成舊金山房價高漲逼走原先市民的租客一員,她更是協助大科技公司窺視民眾數位隱私的一員。雖然她最後選擇離開了(在矽谷5、6年後),我對她的反思其實沒有什麼共鳴。
獨角獸與牠的產地的作者從頭到尾都沒有融入,用一輩子都在傳統職場的局外人的角度來看新創公司,衝擊和衝突感就比較大。而恐怖矽谷的作者就相當融入,她描寫的新創公司職場讓人感覺就比較有趣,休假無期限這點真的也太爽了,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進公司辦公、免費的點心和餐飲、免費的健身和保養課程、時不時舉辦的活動(什麼半夜跑出去在城市遊蕩的,如果要我去參加我一定會翻白眼),讓人真的可以感覺到新創公司的活力和無侷限。但她也點出新創公司逐漸走偏的問題,他們都是天之驕子,年紀輕輕就發家致富,他們原本是希望矽谷可以改變世界,但到了後來,每一家的新創公司的終極目標都是能夠被大科技公司收購,然後大賺一筆。他們從追逐夢想變成追逐金錢,而且越來越驕傲自大。
如果大家有看過《惡血:矽谷獨角獸的醫療騙局!深藏血液裡的祕密、謊言與金錢》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一定會感受到矽谷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變得和一開始不一樣了。就如《眾神之谷》Valley of the Gods: A Silicon Valley Story裡說的,矽谷的投資人實在太想要發掘下一個賈伯斯或馬克祖柏格了,以致於只要這間新創公司的創辦人是穿著連帽衫、有亞斯伯格症、名校畢業、甚至只是看起來像祖柏格,天使投資人就會把錢丟進去,而不是真的看他開發的是什麼。所以伊莉莎白霍姆斯可以只靠一張嘴就騙到那麼多錢去投資她從未發明的技術。人們忘了你可以不靠過學校課程自學電腦程式,但醫療專業的養成必須按部就班學習,才會發生這樁大型詐騙事件。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講到為何美國矽谷的精英和內陸的人民之間的隔閡為何越來越大,因為他們致力發展的,是對傳統工作的打擊。你發明了一個送貨的無人機,就會有無數送貨員失去工作;你的無人商店越方便,就有越多店員因為失業而陷入困境。但矽谷人並不在乎科技發展與對勞工的影響之間的衝突,反而是用高高在上的態度去鄙視勞工,說他們思想僵固不願進步。我們當然希望有更便利的生活,但能否在其間找到平衡?矽谷的菁英們能否用他們的所長,幫忙解決勞工的困境?而不僅是嘲笑他們/我們的焦慮?
零工經濟也是可以探討的一個面向。很多因為科技變革而失業的人投入了零工經濟,零工經濟的確也是打破傳統工作定義的疆界,但它真的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嗎?我們看到零工經濟帶來更多對勞工的壓迫、失去法律的保障、低薪的問題。我讀過《沒人雇用的一代:零工經濟的陷阱,讓我們如何一步步成為免洗勞工》Hired 和《終結失業,還是窮忙一場?:擺脫了打卡人生,我們為何仍感焦慮,還得承擔更多風險》Gigged: The End of the Job and the Future of Work這兩本都有相關的探討,有興趣的人也可以一讀。
最後用書裡的一段話來解釋為何今日這些矽谷科技公司已經因為自大而到了失控的地步。2016年川普的當選是傳統勞工焦慮與憤怒的反射,而他的當選反過來令矽谷焦慮和憤怒。而矽谷的反應是這樣的:
「我們現在就是政府。」
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這些大科技公司竟然傲慢到開始管控人們的言論與思想,他們抱的就是這種心態。
原發表在→噗浪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