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7日 星期二

恣意橫行:違法手段×企業醜聞×內部攻防戰,Uber如何跌落神壇? Super Pumped: The Battle for Uber

我是高雄人,絕大多數的時間我都是以機車代步,偶爾搭個捷運,連公車都快被我遺忘。我從未搭過Uber,未曾感受過它的便利和創新,甚至沒有用過它的外送平台點餐。這間大名鼎鼎的公司給我的印象就是霸道、和每個政府作對(包括我們台灣)、爭議不斷。但我也知道它上市前就是一隻很大隻的矽谷獨角獸,即使IPO後成績不如預期,現在也還是有上百億的市值。這本書在談的就是Uber的崛起與衰落(說衰落或許不太公平,人家現在還是很大的公司)跌宕起伏精彩萬分的過程。作者是紐約時報的作者,寫過很多關於Uber的文章,訪問過相關人士超過兩百人,用生動筆法在這本書裡還原了許多Uber戲劇性的時刻,讀起來十分有趣。

不管你對矽谷新創公司有什麼印象,好的壞的,在Uber身上都可以找到。它可以是科技改變世界的案例,可以是富得流油的傳奇投資範本,也是矽谷科技公司驕傲自大、自私貪婪的真實寫照。它如此複雜的公司特性來自它的創辦人崔維斯卡蘭尼克。卡蘭尼克勤奮、熱情、樂於突破,但他也是個不擇手段卑鄙狂妄的混蛋。他衝撞現有體制和法律,帶領Uber在世界攻城掠地的同時,鑽法律漏洞甚至刻意違法、不顧商業倫理和道德情誼,並且用相同的個性打造Uber的公司文化。不難想像這樣的公司會鬧出多少問題:從外部的乘客受到性侵、司機遭到剝削,到內部荒腔走板的管理、層出不窮性騷擾、性別歧視、科技兄弟(Tech bro)和混蛋文化肆無忌憚的展現,都令這間公司和卡蘭尼克本人飽受批評。

儘管如此,相信很多新創公司都會想要成為「下一個Uber」,畢竟它的成功是無可辯駁的。它徹底改變人們搭車的習慣,為想要搭車的人提供更加便利迅速的服務。但它對傳統計程車產業的衝擊也是如海嘯一般巨大。所以Uber所到之處,無一沒有抗議的聲音,只是它並不在乎,而是專注在自身的成長。或許就是這樣,它才能達到今天的規模。

我實在很難想像這樣大的公司竟然有好幾年財務長的職位都是空缺的,法務和人資部門形同虛設,我也很難理解為什麼那些投了幾十億美金進去的創投公司願意忍受長期龐大的虧損和不透明的財務狀況。卡蘭尼克就是有辦法做他想做的事情而沒有人可以管得住他。這個人為了贏不擇手段,無論是瘋狂大撒幣,或是用惡劣手段打擊對手,欺騙政府,違反法律。他甚至狂到甚至敢對蘋果和Google捅刀子。他唯一的敗仗大概就是中國了。他妄想成為第一個成功征服中國市場的科技公司,當所有的人都勸他這不可能成功的時候,他還是不斷把錢投進火坑,燒得一點不剩。最後被滴滴吃掉了。現在看到伊隆馬斯克的特斯拉在中國開始嘗到社會主義鐵拳之後我還滿幸災樂禍的。這些美國人總是要吃點苦頭才知道中國的可怕而不會再為了可能成功的幻覺對中國卑躬屈膝到出賣靈魂。

不過這本書並沒有一面倒地寫卡蘭尼克有多不好,他也描寫了卡蘭尼克的堅毅和努力,還有他的極端性格一開始從何而來。Uber之前,最初他也是非常認真打造自己原先的公司,鞠躬盡瘁地讓公司撐下來,最後卻遭到投資人的背叛,失去了公司,因此他在Uber創立初期就設下很多規定讓投資人無法撼動他的地位。所以讀到最後,那些曾經捧著錢請求他讓他們加入Uber的創投公司發動政變,群起圍攻卡蘭尼克,經過一陣痛苦的攻防,徹底將他趕出一手創辦的Uber這部分,會讓人感到有些感傷。創投公司不僅奪權還把自己投資的新創公司創辦人趕走的事情並不常見,而這樣的非常手段也是為了從卡蘭尼克手上救下Uber(也就是他們自己的投資)。卡蘭尼克對Uber來說既是創世神,也是將它帶向毀滅的死神,他的縱容和刻意忽視問題發生,令Uber的形象跌到谷底,他的剛愎自用,讓虧損不斷災難性的擴大,就快把Uber壓垮。果然卡蘭尼克下台換了個穩健的執行長之後,爭議也減少了,但它還能是當初卡蘭尼克創立的那間充滿自信與活力、拚勁十足,神采飛揚的公司嗎?好像也沒有辦法了。新執行長說卡蘭尼克是「一代只出一個的創業家」,即使是卡蘭尼克的敵人也會贊同。

總之這是個關於競爭、醜聞、謊言、背叛與夢想的精彩故事,很推薦對矽谷如何運作有興趣的人讀一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