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造假新聞:他是新聞金童還是謊言專家?德國《明鏡周刊》的杜撰醜聞與危機!

2018年,德國最具有影響力的雜誌《明鏡周刊》爆發一件令全德國甚至全世界新聞界譁然的史詩級醜聞。四度獲得德國新聞界最高獎項年度記者獎、首位獲得美國CNN年度獎的歐洲記者、多次被德國新聞界稱為「德國新聞界的未來」的王牌明星記者克拉斯雷洛提烏斯Claas Relotius,被同事記者胡安莫雷諾Juan Moreno踢爆,在他為明鏡周刊供搞的5年間,將近60篇的文章,幾乎每篇都有造假的問題。有的是誇大不實、虛構情節,有的是不存在的人物,很多文章甚至沒有進行任何採訪就憑空捏造出來。這件事對多年來信譽卓著的明鏡周刊造成巨大的打擊,雖然明鏡周刊在事發後迅速止血,在明鏡周刊上刊登長達20幾頁的調查報告,強烈批判明鏡自己的稽核制度和處理態度,讓明鏡得以在醜聞風暴後站起來,但雷洛提烏斯對德國新聞帶來的傷害卻會一直被記錄在新聞史上,而且將會成為每個新聞系學生學習關於新聞造假的最嚴重範例。

《新聞造假》這本書是莫雷諾針對這次的事件一次完整的爬梳和整裡。這本書比我原本預期得好看,我閱讀的時候腦海裡不斷浮現這個故事拍成電影的畫面。整個事件足夠精彩,衝擊力也很強,真的很適合拍成電影,莫雷諾也提到,有製作人和他接洽,說網飛對這個題材很有興趣。故事的開始就非常有戲劇性:雷洛提烏斯在獲得他的第4次記者獎殊榮的當天,接到他最近一篇文章的「受訪者」來信。對方是美國的亞利桑那邊境巡查隊的代表,雷洛提烏斯和莫雷諾共同撰寫一篇關於美國邊境難民潮危機的文章〈獵人的邊境〉裡,雷洛提烏斯負責的部分,描寫了他貼身採訪亞利桑那邊境巡查隊的過程。但問題是,這些受訪者不知道自己有受訪,他們的名字和身分還有經歷在文章中都被更改了,雷洛提烏斯甚至沒有去到現場,更別說訪問他們了。

莫雷諾做為共同撰稿者(他寫難民的部分),從一開始就對這篇文章抱著很大的疑問。雷洛提烏斯寫的那個部分,在他還有其他對於美國武裝民兵團有了解的攝影師眼裡看來,充滿許多疑點。莫雷諾因為自己的名字也被掛在這篇文章上,儘管和他共同撰寫的是王牌明星記者,但他還是開始進行調查,結果挖出越來越多的問題,最後發現雷洛提烏斯撰寫的部分,全部都是他參考其他記者的文章之後虛構的。而這篇大有問題的文章通過明鏡總編輯的審核,通過明鏡引以為傲、幾乎是全球新聞界規模最大薪水也最高的資料查核部的事實審查。雷洛提烏斯在寫完這篇文章之後,就會榮升明鏡的主編,擁有高薪和穩定的保障;提拔和帶領雷洛提烏斯的主編和總編輯,都會跟著升官。而莫雷諾的調查就是在這個敏感的時候爆出來的,也因此,一開始他並沒有獲得長官的支持。

同樣是供稿明鏡周刊的自由記者,莫雷諾和雷洛提烏斯非常不同。莫雷諾是移民之子,父母是大字不識幾個的農民,雷洛提烏斯的父母是工程師和教師,家境優渥;莫雷諾強調報導內容的真實性,雷洛提烏斯的文筆更好更煽情;莫雷諾兢兢業業寫稿二十多年,每次進明鏡的辦公大樓都會被警衛問他要來幹嘛,雷洛提烏斯是人人吹捧、被稱為百年難得一見的新聞天才、德國新聞界橫空出世閃耀的明星。我看他們受訪的影片,他們在公眾面前出現的形象也很不一樣,莫雷諾穿的是球鞋,還有很明顯是穿了很久的舊西裝,雷洛提烏斯就是青年才俊的模樣。一個是南歐人的黑髮和濃眉大眼,另一個是典型的日耳曼民族的金髮和蒼白膚色。當莫雷諾將他的懷疑和找到的證據全都攤在編輯和主管的眼前時,這些在全德國最權威的雜誌任職多年,本身也是傑出記者的上司們,全都相信雷洛提烏斯的辯解,並且在如山鐵證前認為莫雷諾是出於嫉妒才抹黑雷洛提烏斯的,想要毀掉一個大明星的光明前途,並且要和他解約。即使在事後的檢討報告中,這些主管還是在扭曲當初莫雷諾的行為和動機,說他講得不清不楚。莫雷諾為了求證是親自飛去美國訪問真正的亞利桑那邊境巡查隊,拍了影片,獲得證詞,說雷洛提烏斯根本沒去採訪,說文章裡寫的都不是事實。但明鏡的編輯還是選擇相信雷洛提烏斯。莫雷諾沒有說因為主管是因為出身而對他們有差別待遇,但我覺得多多少少會有。

一開始我真的感到非常不可思議,莫雷諾也一樣。不過讀到最後莫雷諾對德國新聞界的剖析,我有點明白了。莫雷諾的朋友給他看過一段從書裡節錄的話(出自《冒牌貨指南》):「第一課:首先你要自問:『人們想要什麼?渴望什麼?你要為他們勾勒出一個畫面,一個他們渴望已久、讓他們看了會喜極而泣的畫面。只要他們的眼睛蒙上了淚水,他們就處於半盲狀態了。他們是打從心底企盼,有生之年要看一次這樣的畫面。只要滿足了這個願望,他們就為用這個畫面去擊敗自己的疑心,這樣一來,他們就會希望這個畫面呈現出來的景象是真的,而你的工作也就完成一大半了。』」明鏡周刊和德國新聞界甚至是全世界的新聞界都一樣,因為網路發展帶來的衝擊,訂量驟減,讀者流失。雷洛提烏斯不斷交出感動人心、文采豐美的報導文學。他的故事有簡單明瞭的因果關係,有明亮充滿希望的結尾,有刺激的過程,讀者都喜愛這樣的文章。他能訪問到其他記者訪問不到的人物,挖出其他記者不得其門而入的議題和故事。他是明鏡周刊和德國新聞的救世主。德國新聞界甚至認為,只要有他在,紙本新聞就不會消亡。明鏡的主管看到了雷洛提烏斯偽造的讓他們喜極而泣的畫面,所以令他們半盲了,逃避他寫的那些精彩的報導全是謊言,因為他會戳破他們的希望。

在莫雷諾的觀點裡,明鏡周刊是雷洛提烏斯病態說謊的受害者。雷洛提烏斯顯然有無法控制自己說謊的毛病,從私人事務到公事,他都可以撒謊(他謊稱自己的妹妹得了癌症他要照顧她所以沒辦法擔任正職記者的職位,「然而,真相是,雷洛提烏斯沒有妹妹」)。他從一開始就鎖定報導文學、甚至是記者這個行業。他專門寫德國以外的報導,因為那很難查證。資料查核部門如何在戰火綿連的敘利亞找到一個小男孩求證雷洛提烏斯報導呢?他們也沒有中南美毒梟的電話可以打去問,更找不到喜歡見證死刑的美國路人大媽。雷洛提烏斯不寫國內的議題就是因為比較容易查,他也因此而受到質疑,但隨著他的名氣越來越大,質疑的聲音就被淹沒了。他在所有人面前都表現出謙和、低調、友善的態度,而德國新聞界特別是明鏡周刊的內部氣氛通常是緊繃甚至是針鋒相對的,這讓人人都喜歡上雷洛提烏斯,也就更傾向相信他的話。但明鏡的資料查核部門難辭其咎,因為雷洛提烏斯的故事裡有時候出現的並不是難以查證的問題,而是邏輯和常識的問題,甚至是上網查查就可以發現的問題。不過因為他寫的是這個議題在人們印象中該有的模樣(例如美國的右派民間武裝團體就是極度仇視非法移民會虐待甚至殺害他們,但其實自願在邊境巡邏的人身上都會帶錄影設備隨時記錄自己的行為沒有違法,更嚴禁開槍),所以大家也會覺得正確無誤,而失去揪錯的機會。

莫雷諾到現在還在為明鏡供稿,我不覺得這是明鏡寬宏大量。如果明鏡從此不和莫雷諾往來,那就是心虛。而莫雷諾也看得很清楚。書裡他對於明鏡兩位主管的處理態度砲火猛烈,但他更強調雷洛提烏斯對明鏡和整個新聞界的傷害。他把明鏡定位在受害者而非共犯,即使他因為踢爆造假事件獲得全民擁戴,他也一直替明鏡辯護,把防火牆設在雷洛提烏斯所在的社會編輯部和資料查核部。我就在一個他的訪問影片下看到有人留言,說莫雷諾的做法很聰明。如果他趁著人們對新聞不信任的大風開始上綱到明鏡和新聞界的陋習,這樣他以後就沒辦法在新聞界混了。但我不覺得莫雷諾是為了自己的前途。他在書中的描述盡量客觀了,提出很多往來的電子郵件內容佐證,對於自己的心境會有一些情緒上的描寫,其他的部分就只寫事實發生的經過。他也為「報導文學」辯護。事件發生過後,有些德國記者抨擊報導文學根本不算新聞只是故事。但若是用說故事的方式去闡述事實,讓讀者更有興趣去了解一項議題,有何不可呢?

至於雷洛提烏斯,他沒有公開道歉過。甚至,他還是在說謊,大家讀到最後就知道了。

我很喜歡閱讀報導文學,但台灣現在沒有一本像明鏡一樣專注在報導文學上的出版刊物。報導文學的寫成並不容易,必須花費長時間,高額費用,深入探討一項議題。我覺得以台灣現在的新聞環境,如果記者想要靠報導文學維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到最後,我覺得還是要看記者的職業道德。新聞造假的機會太多又太容易了,而台灣的記者,胡說八道亂帶風向,掩蓋事實,甘為特定立場黨派的鷹犬,為敵國攻擊滲透自己的國家,也屢見不鮮。他們面對質疑,沒有絲毫反省和羞愧,反而理直氣壯說,是因為觀眾愛看。我覺得台灣記者已經沒救了(現在美國主流媒體好像也墮落了),但我們還是可以一讀真正有道德、有敏銳嗅覺、又有勇氣的記者,如何親手推倒謊言堆積的巨塔。然後期待,我們自己的記者,能夠找回屬於新聞媒體的良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