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犯罪類戲劇書籍的人對犯罪側寫肯定不陌生,沉默的羔羊裡的克麗絲·史達琳、紅龍的威爾·葛拉漢、破案神探的霍頓·福特,影集犯罪心理、韓劇信號,都有利用犯罪側寫來追蹤罪犯的設定和描寫。我直接抄維基百科對犯罪側寫的定義:『罪犯側寫(英語:offender profiling)是一種行為調查方法,用以協助調查人員側繪未知犯罪對象或罪犯。罪犯側寫亦可被稱為「罪犯性格側寫」、「犯罪學側寫」、「行為側寫」或是「犯罪調查分析」』
罪犯側寫的五個程序: 1.全盤分析罪犯行為的類型與本質,並比對從前曾犯下類似案件的罪犯。2. 深度分析犯案現場。3.分析受害者的出身背景與作息活動,尋找可能的犯案動機以及罪犯與被害者的關聯。4.分析誘發犯人犯下該起罪案的可能因素。5.根據觀察到的特徵建構疑犯的側繪,可對照過去的案件。
追逐怪物的人這本書在講的,就是韓國第一位犯罪側寫師權日勇的故事。權日勇成為警察及犯罪側寫師時的韓國警界,對於犯罪側寫這項新型的辦案工具,一點概念也沒有,而美國卻在1978年,「FBI正式批准行為科學科為各地警方人員提供罪犯心理側寫的諮詢」(不過FBI並沒有側寫師這個職位,只是有探員會專職側寫的工作)。
在犯罪側寫的研究和發展晚了美國20年的韓國警界裡,權日勇可以說是土法煉鋼替韓國建立起犯罪側寫的系統。他閱讀國內外犯罪心理學家和側寫師的著作,認真研究每天的刑案報告,同時也跟著「精神導師」約翰道格拉斯的腳步,訪問許多韓國重刑犯,一步步打下犯罪側寫的基礎。約翰道格拉斯是FBI第一位專職犯罪側寫的探員,在連續殺人案件接二連三出現的70年代,他就走訪了許多被逮的連續殺人犯,包括艾德坎普、山姆之子大衛伯考維茲,甚至是查爾斯曼森,透過訪談,挖掘窺視他們扭曲的黑暗內心,進而將犯罪側寫體系化,是將犯罪心理學應用在實際辦案上的先驅。他的著作《破案神探Mindhunter》(影集就是改編自這套書)對權日勇有很大影響,書中也一再被他引用。
是什麼讓當年的權日勇全心全意投入在這個荒原上開墾拓荒呢?他長時間工作,將不堪入目的刑案現場照貼在自己的辦公室牆上,日夜翻閱來自各地的刑案報告,和被人們視為惡魔的兇手面對面訪談,和他們諜對諜交手。他說:「制服是和國民的約定,和含冤而死的害者們的約定,是我人生的背水一戰。」這是權日勇抱持的信念。在他的努力之下,韓國警界能夠接受犯罪側寫了,從事犯罪側寫的小隊從他一人孤軍奮鬥到成為精英年輕警察爭取加入的單位,替韓國阻止了多起原本可能造成更多傷亡的犯罪。權日勇的故事真的十分值得一讀。
台灣有沒有犯罪側寫師呢?我找到一篇民間徵信業者寫的文章,他說台灣因為治安良好,少有像歐美韓國發生的重大連續犯罪,所以目前犯罪側寫的研究,還停留在學術研究的部分,現場警察辦案的實際應用很少,也沒有相對應的職位。不過我們台灣地狹人稠,到處有監視器,要像美國那樣三不五時出個連續殺人案,好像也很難。我在網路上找連續殺人案,都已經是很久以前的案例了。當時沒有那麼多監視器,科學辦案也不像今天發達。今天的連續殺人狂在發展成「連續殺人」之前(3個以上),大概就會被抓到了吧。
權日勇也針對為什麼韓國會出現這麼多連續殺人犯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是韓國在70年代中後期經濟開始起飛,加上後來IMF接管,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經歷重大衝擊,因而製造出沒有理由就殺人的怪物。「社會變化有如工廠壓榨機,從某一刻起壓榨著一部份的韓國社會成員,被龐大的社會壓力壓垮的冷酷無情之人開始隨機挑選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痛下殺手。」以前的韓國警察都認為,殺人一定有原因,所以新型態的社會造成的新型態罪犯,讓他們無所適從,也急需要新型態的偵辦手法和工具來因應。權日勇看到了這點,才會勇敢走上研究犯罪側寫這條無法升官又倍受質疑的道路。
之前看過探討為何美國從60年代末連續殺人數量就開始攀升,到80年代達到頂峰的文章。大致也是說是戰爭留下的創傷,戰後社會的重大動盪,都有影響。「連環犯罪的核心是創傷,家庭瓦解,以及孕育這些行為的文化腳本。」這是一個看似合理的理論,阿恩菲爾德說,因為在戰後的幾十年,社會上出現了「重大動蕩」。「郊區的激增和國家人口結構的徹底改觀導致了許多短暫的遷移,大量的流動性,以及許多破碎的家庭,很多連環殺手都來自那種背景,」。不過,FBI也發表過他們的看法,認為「沒有單一的可識別因素導致連環殺手的產生,這是由多個因素導致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連環殺手行兇時的個人決定」。
總之這是一本我個人很推薦對犯罪側寫有興趣的讀者一讀的書,聽說也要改編成韓劇了。當然,《破案神探》系列也是不可錯過的佳作。破案神探的影集是大衛芬奇監製的,除了第一季有好幾幕我覺得完全沒必要甚至還讓我很困擾的性愛場面,我很喜愛這個影集。聽說因為大衛芬奇太忙而破案神探的製作非常耗時所以暫時腰斬了,希望日後能夠看到繼續拍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