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屍速列車 부산행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釜山行 부산행、Train To Busan、屍速列車》了。這部亞洲較少見的活死人題材電影自坎城影展爆出好口碑之後,最近陸續在各地上映,不只是韓國當地,在上映的地方也都有相當亮眼的好成績,它在youtube上的預告底下也有很多來自歐美地區民眾期待的吶喊。我是在一個下著雨的平常日午後去看的,可容納三百人的影廳約有八成滿,電影版和各個討論區被這部電影的討論洗版。即使在沒有上映消息的大陸,放出資源的那天,微博上也是奔相走告,爆紅的程度可見一班。
它是一部很特殊的電影嗎?其實也不是。雖然在亞洲電影界裡比較少,但活死人(活屍、喪屍、殭屍)題材的影視作品在全世界影壇幾乎每年都有。電影裡的各種設定,包括密閉空間、移動的交通工具、活屍的速度,甚至是人性的善惡展現,都不是獨創的,但它就是有辦法把觀眾吸引進戲院,走出來的時候不吝於給予好評。以我一個雖然非常害怕活死人,卻看過不少這類電影的觀眾來說,也覺得很好看。導演延尚昊將這些可以說是老梗的元素全部放進去,也不顯得雜亂和老套。它的故事並不複雜,但進行的很流暢。劇情和設定上有不少漏洞,但沒有太嚴重的問題,還是瑕不掩瑜的。電影裡的時間線大約只有三、四個小時,集中在列車上乘客的視角,令它的節奏快速緊湊,同時也相當緊繃且充滿壓迫感,觀眾和劇中角色只有很短的時間可以喘息。

過去歐美的B級活死人電影一不小心就會流於噁心的鏡頭(例如開腸剖肚)和花式殺殭中,但這部電影特地淡化了會讓觀眾不適的血腥部分(它咬人就咬人不會搞得血肉模糊),並且把劇情放在韓國影視擅長的人物情感展現與衝突上。人性的部分不需要講得太過深入,只要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就可以了,讓觀眾在飽受驚訝之餘,卻也因為角色之間的互動而落淚,看完之後討論最多的也是這個部分。我覺得歐美的活死人電影相較之下就比較不那麼「溫情」而是相當冷硬黑暗,即使有這類的場面也是匆匆帶過。已經有好萊塢片商爭相要簽下釜山行的改編權,但我想它由好萊塢重新改造之後大概就會失去原先韓國/亞洲電影特殊的氛圍,成為另一部預算更高,場面更大,畫面更噁心,而且列車上一定有人拿槍砰砰砰的活死人電影。

活死人題材並非最近才走紅於大小螢幕,這樣的故事歷久不衰,而且大多數的時候,這樣的題材要講的往往不是那些活屍,而是人,還有與現實的對比和隱喻。例如隱喻了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劇烈動盪對現有結構的威脅,階級的流動與社會底層問題等。韓國電影一向不畏批判時事,反應社會現況。導演接受訪問時說製作前傳《起源:首爾車站》時想表現社會的黑暗與問題,我想釜山行也不例外。我們知道韓國是個高壓的社會,在從上到下被財團把持的情況之下,人們為了往上爬,加入大財團,競爭極度激烈,巨大的壓力讓國民自殺率居高不下,連韓國媒體自己都以自殺共和國來形容這樣的現況。這樣的環境之下第一個受害的族群無疑就是年輕人,自殺一直高居年輕人死因之冠。他們有一個所謂的七月自殺潮,就是因為七月是考大學的日子,很多年輕人沒有考上最頂尖的幾間大學,就代表畢業後進入財團工作無望,那麼和那些能夠進大企業工作的人相比之下就會有很明顯的差距(最明顯的就是起薪),階級無法流動,讓這些年輕人們對未來感到無望而走上絕路。在電影裡,第一個爆發疫情的便是高中棒球隊所在的車廂,而英國和珍熙兩個僅存的年輕人,也沒有撐到最後。列車上無論是人與屍或是人與人之間的搏鬥,就像是在這個高度競爭的社會生存一樣。列車上有各種階級的人們,有營運長,有菁英階級,有中產小夫妻,也有最底層的流浪漢。想要在這種環境中活下去,有時候必須做出冷血無情的事。生活就是戰鬥,如果沒有辦法生存,那就只能成為那些行屍走肉的一員。

片中同樣不留情地批判了韓國的政府。大家應該還記得韓國去年爆發mers疫情,政府荒腔走板的處理方式,還有對民眾隱瞞治療mers病患醫院名單和疾病嚴重性導致疫情擴大的問題。韓國政府的理由是「為了不讓民眾恐慌」,隱瞞的後果是造成將近兩百人確診和經濟下滑,而這樣冷處理的方式和政府機關的低透明度,是韓國政府一直以來給人民的印象。電影中的政府也是睜眼說瞎話,明明影像已經一清二楚,仍然要大家不要聽信謠言,確實也是反映了多年來韓國政府在國家發生重大災害時所持的態度。

這部電影最讓人咬牙切齒的大概就是千里馬營運長這個角色。其實嚴格說起來,營運長除了推人擋屍(還推了三次!)相當可惡之外,他做的判斷基本上大多數是對的。他說不要停在大田,直接開到釜山,但列車長沒有聽他的;只是我們沒辦法怪列車長判斷錯誤,一般人總是傾向相信政府的指示;當男主角們一路殺回十五號車廂時,營運長鼓動車廂內的人不要開門,這個舉動很自私殘忍,但在不能確定外面的人是否有感染的情況之下,不開門讓感染有擴散的機會是比較安全的做法。當然,以片中從傳染到爆發的時間之短,在他們進入車廂之後仍要他們離開這樣的舉動是太過歇斯底里的。營運長的決定,其實和片尾駐守釜山軍隊的指揮官,向狙擊手下達開搶指令是一樣的。營運長唯一想要的就是活下去,他的求生本能和恐懼遠勝過道德。也因此,我們才會因為劇中那些捨己救人的行為和決定而感動落淚。這是人性的光輝,而人性不總是在發光的,善與惡同樣存在於我們的靈魂裡。

男主角錫宇則是展現這樣善惡轉換的角色。他一開始展現自私功利的個性,最後卻願意冒險救人,犧牲自己。他的本性並不壞,我們可以看到他住在一間似乎頗為昂貴的公寓裡,但他的母親卻在做小魚乾,工作忙到沒時間吃午飯,休假還要陪上司打球,甚至忽略了家人,這顯示他也不是啣金湯匙出生的,而是個出身自中下階級家庭,在大公司裡力爭上游拼命工作換來名車好房的基金經理。他一開始對於上層決策也感到不妥,但為了前途也只好犧牲小散戶的權益,同時這樣去要求他的下屬。我看到一篇影評的標題寫得很好,「恐懼會傳染,勇氣也是」,便很好地說明了錫宇後來的轉變和決定。我們看電影的時候可以指責這個人自私或那個行為愚蠢,但觀眾沒有人經歷過那樣情境,誰也不知道當我們身處在這種極度驚恐和危險的情況之下,會有什麼反應。不是每個人都很勇敢,也不是每個人反應都很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為機智的行動和人性光輝鼓掌的原因。換作是我們自己,可能也是做不到的。

另外,這部片子也有一些關於弱化女性角色的批評,我想這也反應了一些韓國人的觀念。韓國是傳統家父長制的社會,男人負責養家活口,女人負責生兒育女,即使在現在,這樣的男女分工各司其職觀念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這部電影強調了男人的角色,一路殺過四個車廂救人的,是三個不同時期的男人:青年、丈夫、父親。相華說,爸爸就是要犧牲奉獻,這正是傳統對於男人的要求。他鄙視錫宇的工作,諷刺他最會過河拆橋,但也沒有否認錫宇為了家庭的努力,「等孩子長大就知道你為什麼這麼拼」。男人就是要犧牲自己,保護家人,延續他的生命和家族,為了讓他們能在這個列車上/社會上「生存下去」,男人為此付出一切──包括性命──也在所不惜。今天如果困在十三號車廂廁所裡的是陌生人,我想他們不會冒險打過去。但那是他們的老婆、孩子,另一邊有心儀的人,他們有必要拯救他們,這是身為男人的責任。我不覺得電影有刻意弱化女性的角色,但的確是把塑造的重點放在男性身上。

戲中有一個細節很有趣,我也是看到有網友發現才知道的。片中列車自首爾出發,停靠在大田站,接著是東大邱站,最後的目的地是釜山,這和韓戰時期李承晚政府的撤退路線是一樣的。當初北韓人民軍只用了三天時間攻陷首爾,李承晚政府遷至大田。不到一個月,大田失守,南韓政府撤至大邱,與美軍第八軍團在以大邱為主要據點的洛東江一帶建立起釜山環形防禦圈,以阻止北韓人民軍繼續南下。南韓軍和美軍在此死守,李承晚政府則是又落跑到釜山。因為在此地的防禦,讓麥克阿瑟有時間去準備進行之前眾人皆不看好的仁川登陸戰,最後將人民軍往北逼退。釜山距離首爾最遠,兩面環山兩面環海,地勢易守難攻,在電影裡才能建立起初步防衛。另外,秀安唱的歌曲Aloha O`e是一首夏威夷民謠。導演沒有明說,但我想這樣的設定還是有隱喻韓戰那段令百姓猶如身處地獄的恐怖經歷。最後活著到釜山的,是孤兒和寡婦,在戰爭中的倖存者不也大多如此嗎?

很多網友討論了各種可能的結局,畢竟電影有藉由錫宇的前妻不接電話來顯示釜山的狀況不明。我看到秀安和成景走進隧道的時候,很害怕黑暗中傳來活屍的嘶吼,還有許多觀眾在看到指揮官下令開槍時發出驚呼。其實,如果換個導演,或許就會這樣做。不過想想整部電影,雖然氣氛恐怖,劇中部份角色的行為讓人憤怒,但導演延尚昊呈現更多的,是災難中珍貴的義舉。我們看到一個個捨身救人的角色,像是列車長,還有相華、流浪漢、錫宇,拚盡全力,最後將象徵希望的火苗──孩子和孕婦,送到安全的地方,我們就可以相信,導演會讓兩人得救。人類的確很愚蠢,因為野心或是貪婪,例如戲中的生技公司和炒作無良公司的基金經理人,讓世界陷入危險,但人類同樣擁有堅強的韌性,能從一次又一次天然或人為的災難中再站起來。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的結尾真正想要傳達的訊息。無論情況再怎麼糟,我們永遠都會有希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